flannel使用vxlan模式
- flannel
- 2024-08-11
- 98热度
- 0评论
VXLAN,即 Virtual Extensible LAN(虚拟可扩展局域网),是 Linux 内核本身就支持的一种网络虚似化技术。所以说,VXLAN 可以完全在内核态实现上述封装和解封装的工作,从而通过与前面相似的“隧道”机制,构建出覆盖网络(Overlay Network)。
VXLAN 的覆盖网络的设计思想是:在现有的三层网络之上,“覆盖”一层虚拟的、由内核 VXLAN 模块负责维护的二层网络,使得连接在这个 VXLAN 二层网络上的“主机”(虚拟机或者容器都可以)之间,可以像在同一个局域网(LAN)里那样自由通信。当然,实际上,这些“主机”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宿主机上,甚至是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房里。
而为了能够在二层网络上打通“隧道”,VXLAN 会在宿主机上设置一个特殊的网络设备作为“隧道”的两端。这个设备就叫作 VTEP,即:VXLAN Tunnel End Point(虚拟隧道端点)。
以 Flannel 的 VXLAN 模式为例,在 Kubernetes 环境里,Kubernetes 是通过一个叫作 CNI 的接口,维护了一个单独的网桥来代替 docker0。这个网桥的名字就叫作:CNI 网桥,它在宿主机上的设备名称默认是:cni0,如下所示:
Flannel 分配的子网范围是 10.244.0.0/16
container-1 要访问 container-2,这个 IP 包的源地址就是 10.244.0.2,目的 IP 地址是 10.244.1.3。此时,container-1 里的 eth0 设备,同样是以 Veth Pair 的方式连接在 Node 1 的 cni0 网桥上。所以这个 IP 包就会经过 cni0 网桥出现在宿主机上。
此时,Node 1 上的路由表,如下所示:
# route -n
Kernel IP routing table
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
...
10.244.0.0 0.0.0.0 255.255.255.0 U 0 0 0 cni0
10.244.1.0 10.244.1.0 255.255.255.0 UG 0 0 0 flannel.1
172.17.0.0 0.0.0.0 255.255.0.0 U 0 0 0 docker0
IP 包的目的 IP 地址是 10.244.1.3,所以它只能匹配到第二条规则,也就是 10.244.1.0 对应的这条路由规则。这条规则指定了本机的 flannel.1 设备进行处理。并且,flannel.1 在处理完后,要将 IP 包转发到的网关(Gateway),正是“隧道”另一端的 VTEP 设备,也就是 Node 2 的 flannel.1 设备。
这条规则的意思是:凡是发往 10.244.1.0/24 网段的 IP 包,都需要经过 flannel.1 设备发出,并且,它最后被发往的网关地址是:10.244.1.0。
从图 3 的 Flannel VXLAN 模式的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,10.244.1.0 正是 Node 2 上的 VTEP 设备(也就是 flannel.1 设备)的 IP 地址。
为了方便叙述,接下来我会把 Node 1 和 Node 2 上的 flannel.1 设备分别称为“源 VTEP 设备”和“目的 VTEP 设备”。
而这些 VTEP 设备之间,就需要想办法组成一个虚拟的二层网络,即:通过二层数据帧进行通信。
所以在我们的例子中,“源 VTEP 设备”收到“原始 IP 包”后,就要想办法把“原始 IP 包”加上一个目的 MAC 地址,封装成一个二层数据帧,然后发送给“目的 VTEP 设备”(当然,这么做还是因为这个 IP 包的目的地址不是本机)。
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:“目的 VTEP 设备”的 MAC 地址是什么?
此时,根据前面的路由记录,我们已经知道了“目的 VTEP 设备”的 IP 地址。而要根据三层 IP 地址查询对应的二层 MAC 地址,这正是 ARP(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)表的功能。
而这里要用到的 ARP 记录,也是 flanneld 进程在 Node 2 节点启动时,自动添加在 Node 1 上的。我们可以通过 ip 命令看到它,如下所示:
# 在 Node 1 上
# ip neigh show dev flannel.1
10.244.1.0 lladdr 5e:f8:4f:00:e3:37 PERMANEN
这条记录的意思非常明确,即:IP 地址 10.244.1.0,对应的 MAC 地址是 5e:f8:4f:00:e3:37。
在这种场景下,flannel.1 设备实际上要扮演一个“网桥”的角色,在二层网络进行 UDP 包的转发。而在 Linux 内核里面,“网桥”设备进行转发的依据,来自于一个叫作 FDB(Forwarding Database)的转发数据库。
这个 flannel.1“网桥”对应的 FDB 信息,也是 flanneld 进程负责维护的。它的内容可以通过 bridge fdb 命令查看到,如下所示:
# 在 Node 1 上,使用“目的 VTEP 设备”的 MAC 地址进行查询
# bridge fdb show flannel.1 | grep 5e:f8:4f:00:e3:37
5e:f8:4f:00:e3:37 dev flannel.1 dst 10.168.0.3 self permanent
发往我们前面提到的“目的 VTEP 设备”(MAC 地址是 5e:f8:4f:00:e3:37)的二层数据帧,应该通过 flannel.1 设备,发往 IP 地址为 10.168.0.3 的主机。显然,这台主机正是 Node 2,UDP 包要发往的目的地就找到了。
所以接下来的流程,就是一个正常的、宿主机网络上的封包工作。
接下来,Node 1 上的 flannel.1 设备就可以把这个数据帧从 Node 1 的 eth0 网卡发出去。显然,这个帧会经过宿主机网络来到 Node 2 的 eth0 网卡。
这时候,Node 2 的内核网络栈会发现这个数据帧里有 VXLAN Header,并且 VNI=1。所以 Linux 内核会对它进行拆包,拿到里面的内部数据帧,然后根据 VNI 的值,把它交给 Node 2 上的 flannel.1 设备。
而 flannel.1 设备则会进一步拆包,取出“原始 IP 包”。接下来就回到了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分享的单机容器网络的处理流程。最终,IP 包就进入到了 container-2 容器的 Network Namespace 里。
以上,就是 Flannel VXLAN 模式的具体工作原理了。